“空巢青年”不是一代人的集体命名

0

麦嘈 时评作者

最近,“空巢青年”这个词突然流行起来。这个词指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的年轻人。知乎上有位网友用一句话总结了空巢青年的生活现状: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做(被)空巢青年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广州《南都周刊》邀请了两位90后大学毕业生,给大家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一位住在城中村,还没找到工作的他,吃的是泡面、猪脚饭,他觉得独居生活就是要对自己的吃喝拉撒负责,考验自己和自己相处的能力;另一位是大学宿舍里最后的“留守女生”,时时感到寂寞难耐,留在大城市是否明智,对她而言仍是未知数。

这篇报道引起了很多类似境遇“空巢青年”的共鸣。有人“看得很难过”,有人却觉得,“充实自己,学会更多技能,生活其实没那么难熬”。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曾在高考中打败过无数的同龄人。对于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大学毕业之前,人生可谓顺风顺水。自打幼儿园起,家庭和父母的倾力照顾,学校教育的按部就班,都让他们熟悉了各种集体主义的规定动作,没有经济压力,也无须独立承担生活的重负。从集体生活的氛围走出来,感到失语、无所适从,这恐怕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实际上,这群能够在大城市留下来的学生,10年、20年后再看,大部分人都会成为城市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广州城中村走出的精英不少,最出名的例子,比如丁磊。他们如今的感伤喟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的前辈,谁又没经历过?我甚至觉得,相比“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用法,所谓“空巢青年”,一定程度上滥用了“空巢”这个概念。因地域发展不均和城市化进程,造成乡村老幼照顾及社会化服务的缺失,背后凸显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城市设施完善生活便利,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自我照顾能力,说“空巢”,只能说是某些个人暂时性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若把其当作一代城市青年的集体命名,恐怕不够准确。

诚然,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伴侣,会造成一些实际中的不便。知乎上有单身租房狗,写独居生活如何凄凉,比如一个人吃麦当劳想上厕所没人看包,快递送到家里没人签收,忘带了钥匙常进不了家门,填表紧急联系人不知道写谁,又比如生病了没人照顾,养的小猫不知给谁照看,等等。有人埋怨房租贵,城中村环境差,抬头一线天,出门握手楼。依我看,这些生活不便基本上是没钱所致。有报告显示,目前90后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不到3000元,按广深楼价恐怕只能买到一块砖的面积。空巢青年适逢物质上贫瘠期,跟城市先富群体和家乡安逸生活一比较,就会产生一种尚未进入财富主流人群的干瞪眼。

未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缺乏亲情照应、身心孤独,在离开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前,每个年轻人都要适应这样的悬置状态。这样的状态,有得有失,依各人经营生活的能力而各有不同。空巢并不可怕,如果你习惯了家里学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那么在这一“空巢期”对父母情感断乳,学习独立生活技能,尤为重要。何况,网络时代为单身生活创造了诸多便利,喝个下午茶,啃个大西瓜,空巢青年也可以乐开花。天边有云彩,路边有野花,楼下有阿姨,家乡还有牵挂你的父母,也不知年轻人惶恐个啥?过有趣、有尊严的人生,学习与社会、他人和公共生活联结,年轻人实在不该被这样那样的巢束缚了翅膀。

【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