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0

兽兽 时评作者

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上午10点,哈佛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演讲。何江是哈佛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等人。(昨日中青在线)

这位在中国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学生,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母亲甚至不识字。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何江本科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了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随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硕博连读,毕业后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何江在演讲中,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反思了科技知识和技术在全球不同地方的不均衡分布,以及科学技术成果传递到最基层、最边缘角落的重要性。短短的7分半钟演讲,诙谐而又感人,获得了在场3万多名哈佛毕业生的阵阵笑声和掌声。演讲机会来之不易,报名者众多,何江经海选、初赛、脱稿模拟演讲三轮竞选,经历10位不同专业的教授投票,从当届所有哈佛研究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幸运儿。

我看完这则视频,除了被他精彩的演讲辞打动,同时也觉得,何江其实太像常见的中国学生,为什么这么说?一来他在一个仪式性极强、交流技能要求甚高的场合主动争取发言机会,这不太像我在海外见到的大部分中国学生;二来我感觉,他自述个人经验和科研愿景的讲故事方式,其实也不太像常见的中国学生。虽然很难说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去征服听众,就一定好过其他讲故事的方法,但何江身上这种勇于学习不同文化的态度,却尤其难得。

作为一名也有过海外求学经历的人,我知道在不同文化中,尤其在公众场合,要打开自己到底有多难。十多年前在英国,有一次参加一个讲座,有一个中国话说得很好的英国老师主动用普通话找我聊天。我当时很讶异,学校里亚裔学生那么多,她咋一眼看出我是中国学生。那位老师笑着说,每次讲座,坐最后一排的肯定是中国学生,你过来,这次跟我坐第一排。从此,国内国外,无论在哪儿听讲座,我总会坐第一排。因为我不希望别人一上来就重复那位英国老师当年对我说过的话。

我后来自己分析,语言上不够熟练、文化上对“礼让”的过分推崇,成长过程中相对单一的种族环境,都是年轻时的自己在异国他乡不够主动融入当地文化的原因。留学生中流传一则笑话,有人去国外念书,几年下来英语不见长进,倒是粤语精进不少。原因是中国人都爱找自己人合租跟本国人来往,而说粤语的学生比例很高。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损失。

何江的例子也许说明,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并且可以改变。他的英语肯定不是哈佛的中国学生中说得最好的,他的故事也许不是最感人的一个。但基于舒展的价值观、乐于交流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以及反复练习,他让全世界的年轻人受到启发、引来共鸣。很多外国朋友对我说,他们很希望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这个所谓的“中国声音”,指的是一些活生生的中国人,如何用最具体、最微小的努力,为自己和国家闯出一条进步之路。要讲好这样的个人故事,首先必须打开自己,如何江所说,以“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思考知识为谁、求知为何的问题。

无论你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学艺术或者学机械,当你有机会到海外学习,有时不妨不要太礼让,以求得何江那样的眼界。

【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