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记者的这个尖锐提问,农业部长如此说!

0

【海客说】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政府出台的“一号文件”往往也是关注三农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如何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成为时代的课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近日在两会召开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和副部长张桃林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其中也提到如何处理农村土地流转来确保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又是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应海外网(m.haiwainet.cn)之邀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等重要问题作出解读分析。

——————————-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记者招待会回答日本亚洲通讯社记者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的提问时,提及了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确保农民的利益,保证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怎样把握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这确实是在实现城乡一体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一开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推行后不长时间就出现了,但是成为大规模的现象,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由于农村税费负担重,很多外出打工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亲友或同村人耕作。而在新世纪逐步扩展的土地流转则是有更多主体的加入,各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入,而且流转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主体介入流转农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农业,而是看重所流转农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地价升值带来的土地收益。这就使得当前的农地流转必须把握好方向。

农地流转必须要做到农地农用,不能出现大面积的非粮化、非农化。日本记者提到的强拆抢占现象一部分应该是在农地流转中出现的,指的是由地方政府介入强行推动土地流转,在强制流转的背后往往有着巨大的土地非农化的收益。地方政府和下乡资本合谋违背农地农用的土地用途管制的大政方针,就背离了土地流转的本意,这对于城乡协调发展是不利的。

农地流转必须要确保农民利益。这点韩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中重点做了阐述,表现了中国政府对关键点的拿捏还是很有把握和分寸的。农地流转是要逐步推动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中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非农就业和城镇化只能逐步进行,而且要确保农民从中受益,农民要城镇化必须是能从中受益的,在其转换之初就要受益,否则政策无法持续。农民受益不仅要体现在其农地收益不能因为土地流转而受损,而且要表现在从土地流转中农民要能稳定地获益。

农地流转后的农地利用必须要能确保农村生态良好。规模利用农地一般情况下会使用现代农业技术,这就有和不同地方的气候、自然和生态条件怎么结合的问题。只有保证产出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农产品,才能使得农地流转具有长期价值。农地流转正好可以为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产业和农村生态旅游等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需求,提供动力。我们一定要具有城乡一体化利用农地的视角。当用城乡一体发展的视角规划农地利用,就可以使得农村更像农村、农业更有效益,农地利用更可持续。

今天的农业发展不能关起门来搞。在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农业必须守好自己的生态本色,不能在规模化的土地流转中采用不安全的化肥、农药,加剧土地污染,那样虽然短期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是长期看却耗费了我们宝贵的土地资源、水,使得农业发展不可持续。一个生态不友好、质量不安全的农业,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构成了拖累,就会加剧农业的短板。今天的农业已经告别了单纯追求产量的时代,城乡居民和国家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已经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对此,我们是要在农村土地制度的加速转型中时刻牢记的。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土地流转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农地逐步转为非农利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要转换视角,要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更多地开发利用农村土地的生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体验农业,以及环境友好、将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能够就地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避免重走大城市病、城市畸形发展的老路。这方面,中国更多地会有自己的创造。从特色小镇、全域旅游,到中小城市群,树立了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道路的自觉,我们的办法会越来越多,路子会越走越宽。

(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海外网专栏作者)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