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火船廊”(LHONG 1919)修缮毕 下月初重启

0
百年黉利 惠此中国
泰国历史码头“火船廊”(LHONG 1919)修缮记

【本报记者言之采访报道】 经过一座城市,我们总被城中光鲜靓丽的现代建筑所折服;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后,我们却总被隐逸于拐角的老宅故居所吸引。老宅背后的故事及承载的历史记忆,总在不断开阔我们的视野,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位于曼谷吞武里沿岸的“黉利故居”以及“火船廊”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曼谷是一座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城市,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水上之都。泰人自古就逐水而居,近代以来,更是依托宽阔平静的湄南河而发展壮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在吞武里时代,湄南河畔就有“万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局面,泰中两国的贸易也以湄南河为依托,通过“火船”(蒸汽船)源源不断地将泰国的大米运往中国,又从中国运来丝绸、茶叶等。“火船廊”就是当年火船运输鼎盛时期,在华人社会中最出名的码头。(来源:泰国中华网 文/言之)

百年黉利 张之洞誉“惠此中国”

时间回溯到150年以前,事业横跨泰中星三地的汕头陈氏富商陈焕荣卧病在床,其20来岁的儿子陈慈黉全面接管了父亲的香港干泰隆行生意。1871年,陈慈黉在湄南河入海口不远的吞武里岸,开设了陈黉利行,继续扩展进出口贸易,以火砻、运输销售暹罗大米为主。陈慈黉每日坐镇曼谷,运筹帷幄,指挥着香港、新加坡、西贡、汕头等地的业务,其家族也日益发展壮大。这就是泰国著名陈氏“黉利”家族之滥觞。

由于数量大、需求多,陈慈黉在湄南河边开办了第一间火砻(即新式碾米厂),方便从船上卸货装米入仓和运米出海,因此生意红火,在这以后他又陆续开办多家火砻,成为闻名遐迩的火砻王。

“黉利”家族生意的兴盛,得益于暹罗对外贸易自由化。自1855年暹罗与英国签署了《宝宁条约》(Bowring Treaty)后,各国也以此规则为基础,签订了不同的条约,尽管这些条约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不平等条约”,但由此保证了暹罗的独立,并创造了多边贸易在东南亚地区运作的框架,中国、新加坡等国家也纷纷因此受益。

泰中贸易的繁荣也间接带来了华人入泰的一个高潮,与“黉利”家族来泰就已腰缠万贯不同,此时来泰的华人移民,多为躲避战乱灾荒而选择下南洋,这些人登陆上岸就已身无分文,有的甚至还染上恶疾。因此,彼时的码头船廊,还承担着许多施医赠药,慈善救济、寻工求职的职能,是彼时货品、资金、人力以及信息的集散地。

兴建于1850年“火船廊”位于湄南河吞武里一侧,与“哒叻仔”及华人聚居的唐人街相对,由叻达纳哥信时期就南播来泰的披讪素帕蓬亲王家族所建,占地6莱。

当时的运输船只,是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船”,也是华人进行远洋贸易的主要船只。这里每天停满了往返于泰中的船只,大量华人下船后就在这里完成外籍人登记。除了作为码头外,这里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店,来自中国大陆、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商品都在这里分销至各地。

1919年,一战结束,以陈慈黉次子陈立梅为首的“黉利”家族从亲王家族手中购买下这块地皮,以及占地6800多平米的楼房。让其与紧邻的“黉利故居”连为一体,这里主要用来作为办公区,仓库以及黉利家族工人的居住地。之后,随着泰国码头局的建立以及科技的更新,大型深水货轮的使用更加普遍。“火船廊”作为货物集散码头的职能渐渐消失。这一地方也只作为仓库和黉利家族工人住房被延续到现在。

应“黉利”家族后人禄吉叻蓬•黉利(K.PIA)之邀,笔者日前有幸探访了位于吞武里清迈路尽头,湄南河左岸的“火船廊”(LHONG 1919)。(来源:泰国中华网 文/言之)

走进火船廊,现场仍然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中。大批工人各司其职,却不显一丝杂乱。在K.PIA的带领下,我们打开最正中的楼阁,仰头观望,“惠此中国”四个大字映入眼帘,雄浑古朴,骨力洞达,一看落款——“张之洞”、“光绪庚寅书”,确是晚清重臣手笔无疑!

“中国”者,既可理解为远在北方的华夏故国,亦可循古意理解为“天子所在的京师”,则指的是华人赖以生存的泰京地区。光绪庚寅,张之洞已任湖广总督,并已成为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匾额援用《诗经•大雅》句,寥寥四字便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黉利”等华人家族对泰中两国的贡献。

据K.PIA介绍,此匾为晚清重臣张之洞手书,是对“黉利”等泰华望族对促进中泰贸易交流、恩惠在泰谋生华人的褒奖。泰国获得这样牌匾的家族有3家,但这块是目前唯一尚存的匾额了。

“火船廊”重修 再现泰中艺术魅力

“火船廊”(LHONG 1919)是泰国华人史的一个注脚,火船廊的兴衰与再造,正是泰华社会随着大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一个缩影。折射了百年来泰国华人的发展历程。而今,火船廊被定义为“湄南河畔的泰中艺术史码头”(ท่า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ศิลป์ไทย-จีน ริมแม่น้ำเจ้าพระยา),这个定义可谓恰如其分。

为什么这么说?

K.PIA给我们作了介绍。她说,火船廊数十年来,主要给黉利家族众多企业的老员工们居住,现在住在这里的,已经是最初老员工的第二、三代了。火船廊的很多房子,到现在仍保持者原来的砖木结构,每换一拨主人,都在换来的接触上刷上一层新石灰或新漆,就这样延续了近百年时间。直到两年前,鉴于火船廊年久失修,上百年的老房子日显颓废,老员工后人住在里面也不安全了。家族启动重修计划翻新这些老房子,并由黉利家族的第四代成员K.PIA主持这项工程。

开工不久,工人们用水冲洗,准备削去经年累积的涂层,突然发现老墙上竟然画着一幅幅生动的中式壁画。这些画虽经年久远,而且被层层石灰所覆盖,但洗去铅华后,仍然栩栩如生。

工人把这一发现报告给了东家,黉利家族研究后认为这些绘画是百年来泰国华人艺术的精粹,出现在这样的地方必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黉利家族将此事上报给泰国文化部艺术厅,艺术厅调派了艺术大学的专家前来勘测,并给出修缮建议。(来源:泰国中华网 文/言之)

最终,黉利家族决定调整修缮计划,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泰国艺术厅也专门抽调了文物保护专家前来协助修缮。同时,在中国驻泰使馆文化处和广东省文化厅的大力协助下,邀请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专程来到曼谷对火船廊进行考察。经现场考察评估,专家对如何保护和修复该古建筑提供了指导意见。

经过一年的精心修复,目前火船廊的大部分壁画、诗作得以保存下来。据专家经悉心辨认解读,火船廊壁画的主题大约包括古代诗词、戏文故事以及传统吉祥图案,这些戏文主要是潮州传统戏剧故事,如:四郎探母、秦琼卖锏、李广射石、千里送京娘、薛丁山三请樊梨花、陈北科问卜周不错、槐荫树下董永遇仙姬、姜子牙渭水垂钓等。(来源:泰国中华网 文/言之)

6月27日下午,泰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一行参观泰国华侨先民建造的中式民居——曼谷火船廊。并在其中一扇壁画上,小心翼翼地用毛笔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诗琳通”。

诗琳通公主对火船廊古建门窗上典型的中国图案和中文诗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她在每一个门窗前驻足,认真听取来自广东省的文物专家讲解,边听边记笔记,还不时提问。她对图案中描绘的四郎探母、八仙、西厢记、李广射石等典故以及吉祥图案代表的含义都很了解和熟悉,体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

K.PIA详细介绍了“火船廊”(LHONG 1919)目前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规划。她介绍,火船廊现有5座建筑物和2组联排式仓库,组成U字形,U字开口正对湄南河。现存5座建筑物中,供奉妈祖的正堂所在建筑物正对湄南河,其两侧各有2座建筑物和1组联排式仓库,相接延伸至湄南河边的码头。

现存的5座建筑物建于1919年,均为长条形的外廊式两层楼房,青砖墙、屋顶和楼面为木结构,二层门窗洞口都有彩画作为装饰。靠近码头的2组联排式仓库,为后期重建的混凝土结构和轻钢结构,建造年代较晚。

对于修复保护以及未来的开发,K.PIA指着正在作收尾工作的建筑说,现在这里一楼底已经完全被租完了,主要做画廊、咖啡吧等,但二楼暂时不准备开放给外人租用。因为一来,不想把这里变成游人如织的旅游地,也不想做成贩卖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她说,未来这里将开发成休闲、学习、举办艺术及文化活动的场所。会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文化活动,并提供绘画、中国书法、汉语等培训。“这里将再次成为泰国华人的重要活动场所。”她说。(来源:泰国中华网 文/言之)

(文/言之 图/LHONG1919)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