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震后首婴到人大代表:“小院长”的“大理想”

0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 题:从震后首婴到人大代表:“小院长”的“大理想”

中新社记者 崔涛

“我是一名基层代表,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既觉得无比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

出生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6时的杨震生,是震后唐山第一个在废墟中出生的婴儿。大地震那天,他出生在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帐篷里。父母为他取名震生,就是希望“震后新生”。

如今,他是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他被120多名截瘫伤者亲切地称为“小院长”。

“我们这些人,对地震没有印象,但身上却有地震抹不去的印记。”出于自身特殊的经历,杨震生在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参与民政工作,最终如愿以偿,成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

自从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十七年如一日,杨震生用心照顾截瘫伤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长辈和朋友。

距离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多年了,当年的截瘫伤者年事已高,年纪最大的已93岁。后来,疗养院里还住进很多孤寡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还有一些被救助沿街乞讨流浪人员。

每年春节,杨震生几乎都会和老人们一起度过。他粗略算了算,已连续六年没有回家过年。

回忆起大年三十那天,他早上7点就到了疗养院,和工作人员一起为300多名截瘫伤者、孤寡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和被救助的沿街乞讨人员包饺子。除夕夜,他将一份份煮好的饺子送到老人们床前。

今年是杨震生第一次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在他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大事。他想在这里提出自己的“大理想”。杨震生提交了自己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谈及自己的“大理想”,杨震生表示,在疗养院中的截瘫伤者逐渐老去,他们的养老问题正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提交建议之前,杨震生做了详细的调研。他建议政府完善养老政策体系,完善养老从业规则。加强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积极应对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农村养老人群的养老问题。

杨震生表示,高龄残疾人和失智失能老人严重依赖生活照料以及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他建议国家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这些老人的养老困境。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