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综合竞争力提升但不确定性风险犹存 强调降低债务比重为当务之急
【本报6月25日讯】在近日公布的国际管理学院(IMD)竞争力排名中,泰国表现出色,较去年上升5位至第25名,在东盟国家中仅次于新加坡,位居第二。这一显著进步主要归因于泰国国际贸易排名的显著提升,较去年跃升23位,显示出泰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认可度大幅提高。据分析,这部分归功于泰国总理经济、商业、金融、能源、旅游和数字经济顾问披猜推动的积极外交策略,特别是与各国领导人和投资者的密切会见。
然而,尽管泰国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进步,其国内经济状况依然严峻,且存在持续恶化的风险。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其根源在于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导致民众收入未能增长,而支出却不断增加,最终引发债务飙升。泰国央行行长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强调,当前的经济困境涉及多个复杂因素,需要审慎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针对当前通胀率持续偏低的情况,央行行长指出,通胀框架的适用性需根据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泰国过去10年的通胀率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可能是其经济增速相对较慢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东盟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通胀率普遍较高。
央行行长强调,短期内解决泰国经济问题的可能性较小。自现任政府上任以来,家庭债务已攀升至GDP的90%以上,目前达到91.3%,公共债务也高于61%,目前高达63.78%。此外,系统内的不良债务问题还在不断增加,这成为泰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解决债务问题成为当前泰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政府、央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低通胀对泰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的背景下,如果产品价格无法相应提高,企业将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当前许多工厂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被迫停业,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境。因此,央行行长呼吁扩大通胀框架以增加经济流动性,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他也提醒公众注意,泰国的通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合适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