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考察清华北大 与老教授谈“简”(图)

0

李克强考察清华北大 与老教授谈“简”(图)

  15日,李克强在清华大学了解“清华简”的保护及研究进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就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考察。

  创新要打破门户界限、形成合力

  上午,李克强来到清华大学。在校史馆,李克强听取了学校开展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研发和应用情况介绍后说,创新既要靠自己的力量,也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院校之间、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打破门户界限,形成合力,只有协同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

  在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设施实验技术中心,李克强说,你们的研究事关人类健康,希望通过更加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汇聚高端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争做全球领跑者。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李克强妙解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总理说,《易经》里自强不息前有“天行健”,指天在不停运转,君子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有“地势坤”,地势起伏能容纳万物,所以你们走向社会要致力于追求公平正义和包容发展。

  研究基础数学要甘于坐“冷板凳”

  下午,李克强来到北京大学。在数学科学学院,李克强说,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存在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数学存在“短板”。希望把基础数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有一批人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坐“冷板凳”,把板凳坐热。李克强还询问了科研经费中的“人头费”比例。得知该院仅占30%后,总理说,基础科研关键靠智力,发达国家这方面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人头费”占比很高,数学研究甚至达80%至90%。科研“人头费”不要管得太死,否则很难吸引一流人才。

  得知北大山鹰社正在为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做准备,李克强向他们致以美好祝愿并叮嘱要注意安全,希望广大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强健体魄,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傍晚,当李克强出现在北大农园食堂时,整个大厅气氛顷刻达到沸点,同学们争相上前与总理握手、拍照。李克强端着餐盘选好菜后坐到学生中间。从食堂菜价贵不贵到国家助学金够不够用,从宿舍住宿条件到同学们的论文选题,总理兴致勃勃与大家边吃边聊了半个多小时。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 特写

  穿越回战国:总理与教授对谈“清华简”

  “甲骨文没识别的大约还有1000多字吧?”

  “经过碳14测定,这批竹简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05年±30年,属于战国中期偏晚。那时候孟子还在世,庄子也在,屈原还比较年轻。”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向李克强总理介绍道,“所以这些竹简上的字,是当时他们能看到的。”

  “看起来应该都属于篆字吧?”李克强问道。

  “都是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从广义上说属于大篆体。”老教授回答。

  “能够全部识别吗?”“还不能完全识别,我们只能提供一个研究基础。”

  “这些大篆里面还有许多甲骨文的元素吧?”“跟甲骨文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再去识别甲骨文的材料。”

  “甲骨文我们没识别的大约还有1000多字吧?”“其实真正识别的不过1500个左右,还有2000多字没识别。”

  “你们通过这个研究能对解惑甲骨文起重要作用啊,那真是了不得!”李克强说。

  “要把《乐经》发掘出来可就了不得了”

  与总理对谈的83岁老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对话发生在清华大学老图书馆4楼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4月15日上午,李克强考察清华大学,到此听取“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情况介绍。

  一位总理、一位教授,纵论经史文字,相谈甚契,似乎“穿越”回了竹简“出生”的战国年代。

  “清华简”2008年由清华校友捐赠入藏,总数2400余枚,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批先秦书简。李学勤介绍说,大量发现典籍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一次是西汉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经”,另一次是西晋武帝咸宁五年的“汲冢竹书”,第三次就应该算是这批“清华简”了。

  “你把它与孔壁藏经等同起来了,了不得啊!”李克强听后说道,“这里面六经都有吗?”

  “有关六经的材料都有。”李学勤回答,“当然不是说全的六经。《尚书》最多,《诗经》也不少。”

  “没有发现《乐经》吧?”“有跟《乐经》有关系的内容,但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因为《乐经》早已失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什么样子。”

  “但你觉得可能有关是吧?这个能够发掘出来吗?”“我们一定尽我们的努力吧。”

  “你们要把《乐经》给发掘出来可就了不得了!”李克强说,“诗书礼乐易春秋,十三经里面最主要是这六经。六经中除了《乐经》失传,其他的五经都在,不知竹简上的内容跟传世文献差别大不大?”

  “差别特别大。”李学勤答道,“像《尚书》有很多是传世本里没有的。《诗经》也是,有的有,有的没有。”

  “这样的话,今古文可以在你们这里作一些鉴别了。”李克强立即说道。随后他又问:“那《易经》呢?”李学勤答,《易经》的材料也不少。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里面有吗?”“有乾卦,但没有爻辞。”

  “那会不会这几个字是后来人加上的?”“西汉时已经有了,王莽新汉时……”

  “倒不是说新汉,是说秦焚书以后。”“秦焚书以前今天的本子就存在,因为上海博物馆有一个战国时期的《周易》本,里面就有。”

  “秦是从中原过去的,颠覆了过去的认识”

  随后,李学勤向总理介绍了根据“清华简”在古史方面的颠覆性研究。比如,传统认为秦国人是从西方来的,属于戎人,但根据“清华简”中对商纣王时大臣飞廉的记载,可以判定秦人东来。李克强点头道:“哦,秦还是从中原过去的,这个的确颠覆了过去的认识。”

  “清华简”中还发现有算表,这在数学史上有特殊意义。李学勤介绍说,算表上的记数非常特殊,可以表达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还可以把乘除法变成加减法。类似这样的图表,欧洲要到1500年左右才有,晚了差不多1000年。总理听后慨叹:“可惜我们没有走向世界。”

  据李学勤介绍,《尚书》的重要佚篇《厚父》就是从“清华简”中发现的,此前所有版本都未见。该篇主要讲政治理念,强调民心的重要。其中有一句话,“民心惟本,厥作惟叶”。李克强问:“这句话在现存其他典籍中是否出现过?”李学勤答:“有近似意思,但没这一句。”

  这场“清华简”对谈临近结束时,李学勤向总理赠送集简上文字的一幅卷轴,上书正是“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八个字。李克强欣然说:“谢谢,我会好好保存。”接着,总理用欣赏的眼光打量着卷轴说:“那时大篆已经开始向隶书方向进化了。李先生,你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也请你多保重。” 新京报特约记者 穆柏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