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从9.3降至4.2 《舌尖3》口碑断崖式下跌

0

豆瓣评分从9.3降至4.2 《舌尖3》口碑断崖式下跌

记者耿愿

“舌尖”变味

美食变成了“情怀”的配料

6年前横空出世的《舌尖上的中国》,打造了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纪录片IP。《舌尖2》于两年后推出,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仍保住了8.4分的豆瓣评分。可《舌尖3》却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早在2015年5月央视纪录频道推介会上,前两季的“灵魂人物”陈晓卿就曾透露第三季将于同年9月启动。不过去年年底,陈晓卿宣布离职。本季总导演,是去年4月才从新闻频道调入纪录频道的刘鸿彦,《舌尖3》的制作周期,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个月的时间。

在开播发布会上,主创们就提到了第三季的创新,比如“器具”、“宴席”、“食养”和“融合”就是此前没有触碰过的主题。不过这种创新,似乎并未让多数网友和观众买账。首当其冲的,还是人物和故事的喧宾夺主。现在回看,第一集“器”章丘铁锅“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以及第二集“香”中,下岗女工红姐对于煎饼摊的期望,表达得都还算克制,所以观众评价也是两极分化。到了第三集“宴”中,食物却彻底沦为故事的“引子”出现,大量镜头被用来讲述“人”的故事。因一场寿宴引出了武术家张修林的故事,从他如何收徒、传承武术到他“形意、八卦、太极、通背等俱得真传”的功夫展现,占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长。至于对于最能体现“宴饮”主题的拜师宴,却一带而过。此类“闲篇”还出现在第五集中,得月楼新老传承中,只看见松鼠鳜鱼一道菜;青岛摔面,大篇幅讲述的是孙师傅靠面养家的不易;到了重病妈妈为女儿做早餐的故事,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励志故事,感人、催泪,就是“不好吃”。

直到第六集“酥”中,杭州点心荷花酥在油锅里缓缓绽放的瞬间,才让观众重拾盯着屏幕“流口水”的感觉,不过也难挡口碑滑落的大势。

 常识错误是硬伤

  要情怀也要严谨

让观众不能忍的,还有片中出现的不少常识性错误。遭诟病最多的,要数第四集“隐药于食的健康奥秘”。尤其是中医药大学学生自制中药口红的片段,看得出导演组是想以此反映传统中药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却被网友扒出,这些原材料疑似购置于网络三无卖家店。且不说这种不戴手套配置化妆品的方式是否合乎卫生标准,美食纪录片中出现口红又是什么意思?

在该集中,大篇幅讲述的广东煲汤也引来争议。节目播出后,有广东媒体发表文章称,广东人肾脏病高发与煲汤有关,“广东人煲汤讲究‘煲三炖四’,即煲汤三个小时,炖汤要四个小时,炖煮时间过长,导致汤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同时因为富含蛋白质,加重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肾脏负担。”食物养生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因时因地因人的开方进补,普通人其实并不了解,很可惜,“舌尖3”用一集的长度也没有讲清楚其中的门道。

此外,一些关于食物的“张冠李戴”也被网友质疑。第三集“宴”中,讲述了园林家叶放苦寻“太湖之冠”花鲈不着,只好以家养鲈鱼替代,结果被指出镜的竟是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叶放后来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原委,由于寻访不得,摄制组在卖鱼店里找了一条太湖流域养殖并深受当地食客喜爱的黑鲈来拍摄做菜,这在节目中其实也有交代。但仍有各地吃货表示不服,四川网友称第二集中将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天津吃货称节目中推荐的天津煎饼夹火腿生菜不正宗;陕西网友则表示以“水盆羊肉”出名的城市并非西安,而是渭南特色。

26日晚,随着探讨中国人饮食习惯变迁的第八集《合》落幕,《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下简称《舌尖3》)在央视一套和九套收官。时隔四年再度回归,《舌尖3》延续了高话题性和高收视率,在央视一套平均收视率破二,“章丘铁锅”天猫销量同比增长6000倍、红姐煎饼果子排起百人长队,影响力依旧坚挺。但另一方面,口碑却呈现断崖式下跌,美食少了,题跑偏了,细节也有破绽了,下饭神器沦为“吐槽大会”。截至收官,《舌尖3》仅以4.2分的豆瓣评分尴尬收场,与第一季的9.3分、第二季的8.4分相差甚远。

 来源:长江日报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