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祖孙三代守护红军烈士陵园烈士精神光芒永驻

0

近日,“敬仰烈士,关爱烈属”主流媒体巴中采访团走进烈士陵园,瞻仰烈士,聆听守墓人故事;走进烈属家庭,重温烈士故事。从英烈故事中,吸取奋进的力量。

“薪火”相传祖孙三代守护红军烈士陵园

6月24日上午,阳光透过薄云洒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共安葬25000余名红军将士。在陵园所处的半壁山间里,矗立着万余方墓碑,碑身洁白,红星鲜艳,墓碑上没有名字。在红军烈士陵园,远远就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虽然腿脚不便,却仍要爬上高高的台阶,扫墓、除草、擦拭墓碑。这位老人名叫王建刚,今年69岁,是王坪村村民。他们一家三代常年义务守护着这里的先烈们。

王建刚为瞻仰红军的共产党员讲红军故事。

据王建刚讲,他的父亲王成现当年也是一名红军。1932年末,红四方面军来到通江县,当时王成现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孩童,但内心十分崇拜红军,一心想加入红军。在多次申请下,王成现参加了儿童团,经常给红军站岗、放哨、送信,给伤员熬药。1935年4月的一天,王成现奉组织指派前往距王坪70公里外的毛浴送信。等赶回来时,部队已经离开王坪好几天了。没能跟着红军一起走的王成现便留守在王坪,成为最早的守陵人,一直守护着陵园。

1980年,王成现去世后,快30岁的王建刚便继承父亲的遗志,承担起守护烈士陵园的重任。他每天清晨先到陵园打扫后,再去地里做农活,一天都不落下。1982年12月的一天,一场吊唁令王建刚记忆深刻。那天,几十名红军老兵来到烈士陵园,列队站在烈士墓碑前,齐声大喊“兄弟姐妹们,我们来看你们了!”老兵们不断地呼唤战友们的名字,反复擦拭着墓碑,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像针一样扎进了王建刚的心里。“恨不得替代战友牺牲!”老兵们眼中流露的深情,让王建刚突然明白了父亲守护烈士陵园的初心。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加之42岁时意外落下残疾,王建刚便将守护烈士陵园的重任交给了小儿子王君培。一代又一代,王成现、王建刚、王君培一家三代人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红军烈士陵园,更是进行着一场红色文化的精神接力,守护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美德。
如今,在王建刚一家的影响下,每逢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居住在王坪村以及周边的群众都会来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给孩子们讲述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撼动人心的红色故事。

烈士精神光芒永驻 平凡岗位建功立业

罗家甫老人擦拭儿子的照片 。

“我儿子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参军期间还自己学习了俄语……”6月25日上午,今年89岁的罗家甫老人一边用毛巾擦拭着儿子罗晓勤的照片,一边老泪纵横地讲述着。

罗晓勤出生于巴中市恩阳区文治街道长岭寨村,1974年,19岁的他选择了参军入伍,服役于新疆边防十团,1979年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幸牺牲。罗家甫回忆道,“儿子牺牲之后,我的大脑瞬间空白了。但是我是一名党员干部,不能一直悲伤下去,要化悲愤为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为人民服务。”

于是,罗家甫在处理好儿子的后事之后,将精力都投入到生产中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并且在地方兴修水利、修路的时候事事冲锋在前,这让大家对他赞不绝口。“罗家甫同志是名老党员,担任过生产队长30余年,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品质,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恩阳区文治街道长岭寨村村支部书记罗之地介绍说。

罗晓勤的牺牲影响了他当时年仅11岁的弟弟罗晓。“最后一次见到哥哥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万一他出了事,家里就交给我来照顾。他让我不要悲伤,要化悲伤为力量,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罗晓说,他始终记着哥哥的教诲。

1991年,罗晓高中毕业后,到恩阳区石城小学代课,2006年通过公招进入石城小学任教小学数学课。在这个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始终如一,牢记哥哥和父亲的教诲,以哥哥为榜样,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兄长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据了解,在罗晓勤牺牲的几十年里,党和国家一直没有忘记他们家。据恩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苟中相介绍,他们通过低保、烈属补助、高龄补助、困境儿童补助帮助罗晓勤烈士家,一年的补助有4万余元。(文/图:徐琴雷艳)

***所有《泰国中华网》、《中华日报》新媒体原创稿件,需完整署名,否则追究到底。(联系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thaizhong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