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14

泰国中小企业‘四面楚歌’担心油价和日薪上浮

0

【本报9月16日讯】 泰国中小企业正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严峻挑战,由于跟不上流行趋势而不得不关门的公司数量仍在上升。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8个月全泰共有1.01万家宣布倒闭。对于今年余下时间里,泰国中小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日薪上调等。

泰国经济产业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加速凸显。除了新企业的产生变得更加艰难外,面对低价进口商品的冲击,泰国水产、钢铁、化工和印刷等工厂因为跟不上流行趋势而被迫停业。

从机构公布的数据看,2024年1-8月全泰宣布关闭的企业共有1.01万家,其中曼谷1%,中部0.8%,东部1.1%,东北部1.8%,南部1.0%和北部2.1%。泰国经济产业结构性问题仍是一切根源的所在。

除了价格上无法与进口商品竞争外,泰国本土企业还面临控本难的问题。这当中还有银行收紧贷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差,想要投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以泰国具有优势的汽车制造业为例,如果无法顺应新能源汽车的浪潮,那不远的将来大部分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企业将被迫倒闭,传统油车产能将会下滑40%左右。届时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汽车工人失业潮。

那对于泰国广大中小企业而言,阻碍他们发展的8个关键要素分别是:生产成本/工人薪资,消费者行为改变,有限的获客渠道,生产工艺滞后,原料供应的不确定性,ESG政策导向,熟练劳动力短缺和没有议价能力。

至于今年余下时间里,泰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棘手挑战都有哪些:其中29%表示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另外的17%表示日薪上浮,最后的14%和13%表示银行收紧贷款和行业竞争激烈。

传承千年酸鲜滋味 泰国海底捞推贵州酸汤

0

【本报9月16日讯】 继川式火锅在泰国广受欢迎后,泰国海底捞正式推出贵州酸汤锅底,传承千年酸鲜滋味的同时更将贵州地区的独特美味带到了泰国人的餐桌上。这在丰富泰国中餐文化的同时也为泰国国汤—冬阴功汤为代表的泰国美食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酸汤作为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海底捞的经典麻辣锅底相比,酸汤锅底自带天然的鲜香酸辣口感,契合当下消费者追求健康饮食和养生的消费大趋势,传承千年酸鲜滋味加深泰国人对中国地方传统美食的理解。

泰国作为东南亚的美食之都,国汤—冬阴功汤更是以冬阴(酸辣)和功(鲜虾)搭配椰奶和泰式配料熬制的鲜酸辣巧妙融合的独特口味而被列世界十大名汤之一。结合中泰食客对“酸味”的偏爱与贵州酸汤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因此,泰国海底捞引入了贵州酸汤锅底,为泰国食客带来惊喜增加对中国地方美食的热爱。

通过海底捞对高品质食材的坚持和追求,也为泰国地方美食走向国际化舞台提供了更多借鉴。比如,扇贝、罗氏虾和竹笋等食材都是泰国极具优势的资源。而泰国海底捞推陈出新的理念,在满足全球食客对中式火锅餐饮的好奇外,更是传承地方美食的平台,让更多的泰国人对贵州产生了更多的向往。

泰国海底捞于2019年入驻泰国以来,累计开出10家门店。特海国际品牌总监汪万明表示,从引入冬阴功锅底,到贵州酸汤锅底,泰国海底捞持续推进本土化战略,通过产品创新为食客带来奇妙的味觉盛宴。随着贵州酸汤在泰国市场的推广,海底捞期待这一中国传统美食能成为中泰两国饮食文化交汇的桥梁。

特海国际(海底捞火锅) 海底捞品牌创立于1994年,主要经营以川式火锅为主的综合火锅餐厅。截至2024年6月30日,特海国际共经营122家海底捞火锅餐厅, 遍布全球四大洲共13个国家地区。

泰国人财富在经济10年增长中不增反减

0

塞塔普行长从3方面阐述GDP导航局限性 建议采用地方经济增长新指标驱动

【本报9月16日讯】 过去10年国民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让泰国家庭变得更幸福,特别是财务健康方面变得越来越糟糕。泰国央行行长赛特普认为,只有改变现状,帮助中小企业崛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难题,进而让泰国经济步入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塞塔普行长从三方面就泰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导致发展滞后作出阐述,首先是提阿果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涨幅在过去10年中虽然保持者增长的势头,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泰国家庭的收入和财务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反倒是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并变得越来越糟糕。

换句话说,国民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让家庭变得更加富裕。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仅仅只有屈指可数的0.22%涨幅。对此,行长认为,执政政府必须激活中小企业并发掘民营经济的潜力,才能帮助泰国家庭建立更健康可靠的收支平衡。

其次是泰国经济增长红利过度集中在少数的大型商业集团。比如,全国仅占5%的大型集团企业却掌握了80-90%的收入,而这种倾斜的趋势在过去这几年里还呈现上升的势头。反观小微企业或是初创公司因为各种原因经营不超过5年就关闭的数量呈现飙升态势。因此,政府决策者需要重新考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让数百万小微企业也能分享到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最后就是泰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光环已今非昔比。与越南和印尼源源不断的有巨额FDI资金投入不同,如今的泰国外资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局限,邀约投资也变得更加艰难。除了泰国具有历史根基底蕴的产业外,其他像科技、初创和新兴产业则更倾向于投向新加坡、马来、越南、印尼甚至菲律宾等邻国。

在塞塔普行长看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很好的指导泰国经济更快的成长,换句话说就是围绕GDP指标的旧模式已经不适应泰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议转向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泰国盘谷银行执行副总裁谷赛则指出,泰国贫困家庭基数其实很大,这种潜在的问题将会在政府退出财政补贴后被放大。泰国家庭幸福指数并没不像官方数字般令人安心。

尤其是对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泰国来说,只有加快解决金融体系外债,建立更强大的社区经济发展,利用电商平台帮助地方特色商品推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振兴地方经济帮助家庭提高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泰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地方经济的生命力。

蓝色地铁线再涨价1-2铢 平价出行难上加难

0

【本报9月15日讯】 泰国捷运运营商涨价决定并不会给城市通勤上班族流量造成影响。BEM于7月宣布将蓝色MRT价格上浮1-2泰铢,而8月份乘客量仍保持稳定。但对于提出的20铢捷运通勤方案无疑是增加了新难度。

虽然泰国新总理在国会做施政报告时遇到了来自反对党派尖锐的指责,尤其是作为政府重要政策的“20铢捷运通勤计划”,反对党代表认为,按照该标准向运营商补贴每年财政损失高达数百亿铢,但如果将通勤票价控制在40铢,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财务平衡,同时让捷运通勤费用大幅降低。

泰国MTR地铁运营商BEM于2024年7月宣布上调票价1-2泰铢,同时将最高票价控制在45泰铢。由于搭捷运仍是城市通勤上班族的首选,因此,提价后的8月份地铁乘客人数并没有出现减少的情况。预计此次提价可以为BEM带来10铢的利润。

从BEM通报的数据,第三季度头两个月捷运日均乘客人数增长8%,达到437000人次,而高速公路车流量增加了0.6%,达到了每天112万次。

而针对政府提出的20铢捷运通勤计划,有观察者担心,如果全面推开,政府每年向运营商补贴的差价可能高达数百亿泰铢,这对本就财务吃紧的泰国政府来说,绝对是无常长期执行的计划。面对BST每天百万人次的乘客人数,要先通过回购捷运经营权,预计政府可能需要动用数千亿的预算案才能推进。

泰国开发碳信用项目注意事项和挑战

0

智库指出选项是影响现金流的关键 解小型项目开发难题可助泰提前实现净零目标

【本报9月15日讯】 2016年至2024年4月,泰国的碳信用交易量达到3,258,033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q),交易总额为2.92亿泰铢,平均每吨价格为89.6泰铢。可注册加入 T-VER 计划的三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和一氧化二氮(N 2 O)。

泰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计划(Thailand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Program:T-VER)是泰国温室气体管理组织(TGO)制定实施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旨在促进和支持泰国各行业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并可在国内市场出售碳信用。

而参与T-VER计划的项目须属于以下七种类型之一:1.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2.工业(Factory);3.交通运输(Transport);4.废弃物管理(Waste);5.能效(Energy Efficiency);6.土地利用(Land Use);7.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

开泰研究中心指出,开发碳信用项目需要的三步骤是:1.在启动碳信用项目之前,项目开发商必须评估自身的碳足迹,以了解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可以通过组织碳足迹 (CFO) 或产品碳足迹 (CFP)进行评估,以识别高排放活动或排放热点(EmissionHotspots)。

2.按照泰国温室气体管理机构(TGO)的相关规定和条件开发碳信用项目,以寻找减少或避免该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案。3.注册加入T-VER计划以获取温室气体排放量认证,在项目成功实施后向泰国温室气体管理机构申请碳信用认证。

而开发碳信用项目须考虑的三要素:1. 项目实施成本:例如向泰国温室气体管理机构缴纳的 T-VER 项目费用,包括注册费5,000泰铢和碳信用认证费5,000泰铢,以及其他运营成本,如设备、工具和机械更换等投资。

2. 第三方评估成本(Third Party Verification):包括对项目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检查费用,具体取决于项目的复杂性和类型。第三方评估费用约为每个项目40,000-65,000泰铢。

3. 限制条件:例如,林业项目要求最小地块面积为10泰亩(1泰亩合1600平方米,约合2.4亩),需持有土地使用权证,项目区域的采伐周期为10年。如果是其他类型的项目,必须是正常业务之外的额外活动(Additionality)才能申请碳信用认证。

T-VER计划下的碳信用交易量:2016年至2024年4月,泰国的碳信用交易量达到3,258,033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q),交易总额为2.92亿泰铢,平均每吨价格为89.6泰铢。但总体来看泰国碳信用交易量仍处于低水平,距离泰国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相去甚远。

虽然生物质项目碳交易量最高,但回报偏低每吨仅36铢;而林业项目因每吨290铢高回报率较受欢迎。开泰研究中心认为,碳信用项目类型选择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因为不同的价格会影响项目的现金流。如何能解决小型碳信用项目开发问题,泰国有望在2065年实现净零排放国家的目标。

泰4成酒店不敢提价 乐观明年Q2回归疫前水平

0

【本报9月15日讯】 泰国酒店协会预计,酒店收入和入住率全面归回至少要等到2025年宋干节后,坦言入境游客人数增长但人均消费支出仍偏低,酒店业主不敢涨价,4成业绩仍低于疫前水平。对外国游客而言,每晚1500泰铢是敏感的心理价格分割线。

泰国酒店行业仍饱受小范围复苏并超疫前水平而大部分却在艰难维持收支平衡。从目前各方面趋势,泰国酒店业者普遍认为,要想全面恢复疫前常态,实现盈利并且入住率达到期望,最快也要等到2025年第二季度。

在泰国酒店协会与泰国央行联合编制的酒店行业信心报告指出,2024年8月大约60%的酒店业者相信今年有望实现盈利,并且客房入住率也会达到期望值。但另外的40%则相对谨慎,预计最快明年宋干节后有可能实现收支平衡或趋于盈利。

而在对业绩营收表现乐观的酒店业者中,有32%的受访者宣称他们当前的收入已经超过疫前水平,另外的28%则表示恢复到了疫前水平。如细分酒店星级会发现,提前恢复的酒店大部分都是4星以上的,它们客房价格和入住率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

换句话说,泰国四星级一下的酒店业者经营处境相对尴尬,除了不敢上调客房价格害怕失去客源外,还有就是面临客房预订下降的压力。目前大多三星级酒店的客房定价在1500泰铢以内,而四星级酒店则在1500-2499泰铢之间。反观五星级酒店超过4成的定价都是5000泰铢以上。

如按区域划分会发现,北部、中部、和南部热点旅游地区的酒店客房价格要普遍高于其他二三线旅游城市。比如,东北部近半数酒店的房价都在1000泰铢以内。

至于2024年8月份酒店入住率方面,在7月份的基础上提高到了62%,预计9月份的入住率会在50%左右。其中外国入住顾客比例占到了50%以上,亚洲和中东游客居多。

预计9-10月泰灾害经损额最高595亿铢

0

【本报9月15日讯】 泰国在接下来的2个月内仍面临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损失的影响,按照机构给出的经济损失预测结果看,最高595亿泰铢,GDP降幅0.34%,而该概率的可能性为30%。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预报显示,2024年9月至11月,会有55%的可能性从目前的中性条件(既不是厄尔尼诺,也不是拉尼娜)转为拉尼娜条件。而从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这种可能性会增加至60%。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温度上升仍将继续。

近日泰北清莱和东北廊开均报告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部分原因是强台风带来的气流影响使得泰国北方邻国遭遇了强降雨天气,这使得清莱在内的泰北降雨量比往年高出了15-16%。

而综合各方数据后,泰国大城银行研究部分就2024年泰国多地爆发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影响作出了三种假设模型分析报告,据悉,这些损失考了家庭、工厂、机器设备、农产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

如当出现第一种:50%灾害可能性时,预计受洪涝灾害影响的面积会在860万泰亩,总的经济损失金额会在465亿泰铢,占GDP总值的0.27%;第二种:发生20%灾害可能性时,预计受洪涝灾害影响的面积会在620万泰亩,经济损失金额会在334亿泰铢,占GDP总值的0.19%;如当发生第三种:30%灾害可能性时,受灾面积预计超1100万泰亩,经济损失最重为595亿泰铢,占GDP总值的0.34%。

但大城经济分析师也表示,今年在泰多地出现的严重洪涝灾害并不会遭遇类似2011年特大洪灾时的失控状况。而进入9-10月后,极端天气引发的强降雨风险仍很高,并敦促政府监测部门做好灾害风险预警和防治。

预计下半年泰米对华出口向好 但全年仍降

0

【本报9月15日讯】 预计2024年下半年泰米对华出口有望增2%,虽然中国南方遭遇20年重大灾情增加了大米战略库存需求,但鉴于越米价格优势,料全年泰米对华出口仍可能降低2%。

预计南方遭遇的严重洪涝灾害使得2024年中国稻米损失400万吨,为过去20年最高。虽然中国方面会增加稻米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战略安全确保能维持8个月的库存量,但这对泰米对华出口来说帮助有限。因为泰米还需要应对来自价格和成本更占优势的越米等的竞争。

预计中国方面增加库存稻米进口将会从今年9月开始并持续到12月份,此举主要是弥补占到中国65%稻米产量的南方灾害减产的歉收损失。这对一年中正值雨季秋收的泰国稻米来说将会带来2%左右涨幅贡献。

初步预计2024年下半年泰米对华出口总吨数有望从去年的31万吨增至32万吨,涨幅2%左右,但由于上半年影响,预计2024全年泰米对华出口总吨数仍可能下滑2%,从去年的总计47万吨降至今年的46万吨。

至于泰米对华出口的总金额,预计会从上年的3.11亿美元增加到3.47亿美元,涨幅12%。而推高泰米对华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泰米价格同比上浮了14%。

中国作为世界稻米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市场之一。泰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最主要的稻米出口国。虽然泰国近期在北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问题的困扰,但初步预测这对泰国稻米主场区的收成影响并不会太大。

数字钱包本月25日陆续到账 每天500万人使用

0

【本报9月13日讯】 “数字钱包将加速落地。”泰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时间轴显示,首批1450万弱势人群的即时支付账户将会从本月25-30日起陆续收到10000铢的转账,官方初步预计每天消费人数在400-500万人次。

财政部常务次长表示,持有国家福利卡的1450万弱势群体将会率先收到10000铢现金转账,时间将会从2024年9月25-30日之间,具体如下:中央审计署将会在25日先向260万残疾人、身份证尾号为0福利卡持有者的即时支付账户(已绑定身份证)转入10000泰铢。

接下来的26日则是身份证尾号为1、2和3的福利卡持有者;27日为身份证尾号4、5、6、7的福利卡持有者;30日则是身份证尾号为8、9的福利卡持有者。预计数字钱包政策将会刺激每天400-500万人的数字消费。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符合国家福利卡的持有者总人数为1350万人,而绑定了身份证的即时支付账户的弱势群体人数在1100万人左右。也就说还有大约200多万人需要尽快完成身份证绑定,才能顺利完成即时支付账户的接收款。

泰上半年FTA出口累超400亿美元 木薯涨幅强劲

0

【本报9月13日讯】 泰外贸厅透露,2024上半年基于FTA关税优惠的出口总值为402.81亿美元,其中行权比例约合82.10%,而木薯粉产生的出口额涨幅最高超过50%。官员鼓励企业积极利用自贸免税便利扩大出口。

2024年1-6月泰国企业利用FTA自贸平台向贸易伙伴国输出商品的产生的总出口金额为402亿8122万美元,行权比例为82.10%。其中基于东盟自贸协定(ATIGA)下的出口额占比最大,合计为148亿1447万美元,税惠行权比例75.34%。

其次是中国-东盟自贸协定(ACFTA),合计出口总额117亿1344万美元,税惠行权比例91.32%;泰-澳自贸协定(TAFTA)下的出口总额33亿2161万美元,税惠行权比例62.15%;泰-日自贸协定(JTEPA)下的出口总额29亿2347万美元,行权比例73.21%;印度-东盟自贸协定(AIFTA)下的出口总额25亿7228万美元,行权比例60.80%。

如果按农业和非农产业出口表现看,新鲜榴莲、鸡肉加工产品和木薯淀粉利用自贸协定实现的出口总值为127亿5834万美元,占到基于FTA总出口额的31.67%,另外就是汽车、合成橡胶、石化产品和空调等出口合计275亿2288万美元,占比68.33%。

官员表示,希望泰国出口企业积极利用FTA自贸协定便利扩大对伙伴国的出口,从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看,木薯及相关产品的FTA出口涨幅最高,无论是出口到中国、东盟,还是韩国、澳洲、新西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